■ 刘云
招商引资求发展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最核心的经验。没有听说一个地方不求人,全靠自己一双手就发展起来的。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改革开放程度和诚意的试金石。欠发展的地方,撇开其他因素不说,对外来资本不开放、不友好、不诚意、不长远,绝对是最致命的因素之一。
安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曲折而快速,屡屡提速增效的背后,一定是有着外来资本风生水起的背书。就算在本区域拿县与县比,谁真心对待扩大开放,谁主动开门纳客,谁把营商环境当生命线,谁就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道上走得好、走得快、走得风生水起。
安康几十年积淀下来的对于招商引资进而对于营商环境的看重,事实上已经和正在、未来还将持续结出发展的新果。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对改善营商环境视如手足,不仅在长效层面建立有利于开放开发的制度保障,也不断通过干部作风转变建立有利于资本项目落地的办事环境。这些年,干部作风整顿、优化政务服务、实施“三个助力”、领导包抓项目、责任与考核挂钩、建设施工环境整治,这些努力,都成就着安康对外的新形象,也带来安康发展的新起色。追赶超越、苦干实干、愚公移山、亲商清商,成为新时期以来安康的开放水平、发展水平的新冠名。它让外界越来越感受到,地处秦巴山区的安康,能跟上时代步伐发展好发展快,“秦巴明珠”越来越成为一个实在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诗意的表达。
营商环境决定开放的成效。近日,舆论热炒东北“雪乡事件”,进而引发新一轮对“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议论。民间舆论汹汹,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时报、京华时报等大报大社及众多的知名公众号也纷纷发言,所指不外营商环境成就一个地方,也败坏一个地方。“投资不过山海关”是大东北振兴的历史(和现实)硬伤,改变它,需要费力费神,甚至壮士断腕。但“投资不过山海关”绝对不是东北的特产,事实上所有在发展的地方,谁也不敢夸海口:我们已然做得足够好!发展缺动力、缺持续、总量扩张慢、质量效益不高,进门容易办事难、撒钱容易收益难、见官容易见吏难、明规容易潜规难,于是开放开发的“微笑曲线”两个嘴角向下掉,笑进哭出也不鲜见。如果要找原因,大多绕不开一个营商环境。
新时代必须要有新发展,时代的高铁不等人。追赶超越追多快、超多远,取决于大时势,更取决内生动能。主观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发展慢了、质效差了,人民不会原谅,上级领导也不会听你讲客观。这个“内生动力”何在?一言以蔽之:良好的营商环境。近日,市政府出台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发社会特别是工商界人士的兴奋。这不是安康第一次出台有利于营商的政策规定,但在2018年起首之际、在跨入新时代的春天之门,这不是一个寻常的政务安排,它或许是一个鲜明的姿态,它或许会成为一个“事件”、一个里程碑,它理应带来的“乘数效应”不容置疑。我们欢呼它,于情于理都格外正当,欢呼正反映着安康社会在追赶超越情境下的民意急迫。
再次梳理并及时出台新政,当然是有着现实需要做背景的。安康发展快,但也不能一俊遮百丑。所谓丑,就是不足,最大的不足相信在全社会也会有共知共识,那就是我们的营商环境还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尽管越来越好、越来越优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努力做是一个境界,做到了是一个境界,做了没做好也是一个境界,我们要正视和解决的正是做不好的问题。政策变化源于两点,一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激发政策动能,二是政策很好但没能执行好因此必须重申再加码。市政府此次出台的这个新政,不少是过去就有的,算是重申,不少是新列入的,算是活用中央的政策要求,还有安康的新创,这很难能可贵。同时,市上的政策有些从宏观层面给各县区接地气留有不错的空间,看来执行政策坚决是一方面,活学活用创造性执行则是考验执政智慧的另一方面。
说到东北的振兴,这些年公众越来越看清了这个地区营商环境改善的艰难,惟其艰难也才不断引发舆论包括理论界对东北现象的深度思考。近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营商环境不尽如人意,是东北振兴的一个制约因素。这些年,东北也认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正是有了这样的“问题导向”,东北各地改善营商环境的行动也是努力的,一些方面也有了新变化。但改变不够、不快,改变没有从干部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层面建立起强有力的支撑,所以事情常常就反弹,而反弹的结果会更坏,让人信心丧失得更可怕。东北振兴中问题不断,与营商环境治理上没有咬定青山、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有很大关系。半途而废,100减1等于0,这样的教训,不仅是东北一地的,也应当引起我们警惕与深思。
营商环境最能考验干部。好干部一定是亲民的干部。优秀的干部一定是心怀全局的干部。会抓发展的干部,一定是善待客商的干部。口头欢迎易,实际支持难;依规办事易,设身处地难;一视同仁易,视为亲人难;不吃拿卡要易,尽百分之二百地帮助难;门好进脸好看易,事好办难;真诚、热忱、积极、包容、尽力,这些都是干部服务辞典中的常用词,记名词易,用活用准难。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广大干部从头学招商,重新立心智,既要明政策,也要明事理,真正从安康未来、安康大局、安康人民的深切感受、每个岗位职责、每个干部的职业良知出发,再次审视我们在改善营商环境过程中做到没有?做好没有?做快没有?正如人民日报指出的:“对于东北各地来说,按连不断的热点事件,不啻再次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与社会期待、群众诉求相比,东北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都有一定的差距。对于热点事件,不能只满足头痛医头或者坐等舆论平息,而应把热点事件和相关舆情作为改变提升的动力。把这样的紧迫感传导为各级工作人员的压力,‘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找办法’,才能推动营商环境根本性好转,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群众的获得感,让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成东北振兴的有力支撑。”
政策再好,需要人去执行。干部是政策执行的决定因素。市政府出台的政策,已引发社会的广泛期待,在媒体上相关市直职能部门也有积极的表态。但出水才看两脚泥,在未来的日子里,各级各部门执行得如何,人民群众要看要感受,要看面子更要看里子。从经验的角度讲,抓住干部这个决定因素就是抓住政策执行的牛鼻子。纲要举、目要张,我们的认识是:全市上下要继续抓好“三个助力”,建立更直接、更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从干部这个微观层面抓起,真正在不长的时间里,把“服务安康”这个品牌做响亮,把“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体现安康形象”立起来、叫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