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5取款讯(记者 孙妙鸿) 安康“十二五”时期,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展现了新常态下积极向好的发展前景。经济的发展,无疑也凝结着社会进步指数。回顾近年来安康经济社会向好向上历程,除了经济指标外,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幸福指数”也足以傲人。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安康的有“礼”有“荣”,新民风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以市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在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成为全市当务之急的同时,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改造民风民俗,塑造时代风尚”,是四次党代会向安康300万人民发出的动员令和号召。自此始,“新民风建设”成为深刻改变安康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重大时代推手。
从旬阳“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以及“三治融合”厚植新民风,到镇坪劝退“无事酒”,开出“治酒令”,再到紫阳新办简办高考集体升学礼,等等,全市十县区都以自己的接地气的方法方式,倡导和推动着优良民风的重建。这一安康式“再使民风纯”的全社会行动,顺理成章地引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省媒体的高度关注,在网络媒体上,这一现象也得到众口一辞的肯定。
2017年的安康,在取得省考“双优”的喜报上,有一个光辉的节点,那就是市委以当年一号文件出台的《中共安康市委关于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成为安康“新民风建设”的圭臬,成为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发展”的“民风版”,它体现着不等不靠、争先创优、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安康新风尚。安康省考“三连优”,众多经济社会指标的背后,新民风建设熠熠生辉。
民说民事,民评民理,民聚正气
新民风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安康的生动实践。连续数年、一以贯之的开展建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也为安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道德评议,是安康在新民风建设中总结出的一个好方法。安康以村(社区)为单位建设“一约四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引导广大群众在“我看、我听、我评、我议”的过程中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为广大群众找到了建立“精神灯塔”的“金钥匙”,形成普遍认同的新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弘扬正能量、凝聚精气神,不再是官话套话”,也不再是纸上的文件,而是在乡场,在家庭院落,在田间地头,在集镇街头,在安康人的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中。
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贫困户杨某,今年58岁了,还是孤身一人,平时日子过得很懒散,虽然村上通过“交钥匙工程”让他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安置房,但每年除了20多亩地的退耕还林补助款和低保外,他几乎没什么收入,成了村里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在群众眼里,他人懒,“脾性还不好”,正因为他平时的种种不良表现,在金沙河村第一次道德评议会上,别人带着大红花受表彰,杨某却成了大伙点名批评的后进典型。感到没面子的他说:“照片在曝光台上,看到自己就感觉丢了人了,这就想以后改,努力干。”为了帮助他进步,村道德评议委员会指定专人帮扶他,并号召乡亲们谁家有活也都优先找杨某干,除了管饭还能让他赚点零花钱。
在安康,过去有不少像杨某这样的贫困户,他们“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不少地方出现由“一个人等”演变为“一群人等”。 “等”着别人施舍“等”出伸手要的惯性,“等”出歪风“等”出邪气,严重毒化了乡村风气。安康新民风建设,通过道德评议,让长辈评,让邻居说,在不在理、谁是谁非一目了然,如何改变尽在说教间,最终让这些人转变认识、摆脱束缚。安康新民风建设,通过扶智扶志,让贫困户心中燃起了自强不息的火光,让广大群众体会到“争当贫困户”的耻辱。在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数据清洗中,有734名群众主动退出贫困户序列。
新民风建设改变的不仅是贫困户,也不仅是农村。新民风建设改变的是整个安康的精气神:勤劳致富的多了,争当贫困户的少了;自立自强的多了,信访告状的少了;文明乡风多了,歪风邪气少了。
通过诚信建设、挖掘家风家训、书香安康建设,结合“一约四会”作用发挥,新民风建设有效破解了社会生活中“不诚、不孝、不俭、不勤、不和”等法律不明确、政策不具体、干部不好管,却又时刻影响着安康发展的“现象级”问题,好民风已经成为安康社会风气和社会精神的主流。
新民风焕发新精神,新精神创造新生活
在安康新民风建设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让人格外刮目相看、令人感动。
今年45岁的侯柱铭,家住陕南镇坪县钟宝镇新坪村。他原本是一个身体健康的木匠,19岁出师后,一直在建筑工地做木工,2006年在盖楼时从高处摔下,损伤脊椎,导致下身瘫痪,失去知觉,高位截瘫。当时孩子刚一岁半。不忍家庭压力全部落在妻子身上,更不愿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废人,2007年侯柱铭毅然开始了轮椅上做木工的生活,通过出售自己制作的桌椅来维持生计。侯柱铭说:“贫困不可怕,只要做自己能做的事,靠自己的双手就能慢慢摆脱贫困。”2017年,侯柱铭做了170把椅子,19张桌子,挣到了五六千元。
安康有持证残疾人14.2万人,其中贫困残疾人5.4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10.5%。在他们中的很多人身上,都表现出身残志不残的一股精气神。他们说,身体缺陷不是缺陷,心劲缺陷才是最大残缺。他们坚强、乐观,他们自强、自立,视劳动为光荣,怀着感恩的心,追逐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还有一个闻名中国的“路在脚下”的群体。
修脚行业,过去在很多人看来是“下作”的事情。但紫阳的“修脚大军”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修脚除了工作苦点累点脏点,凭双手挣钱,凭劳动致富,这是光荣,这是志气。紫阳人走出大山,坦坦荡荡把修脚店开到全国各地,将小小修脚刀做成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如今的紫阳修脚品牌,不仅成为紫阳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也成为安康新民风建设生动实例。紫阳县东木镇军农村的廖记军,14岁下井做了28年矿工,后参加县上修脚培训班,应聘到远元集团天津分公司上班,头两个月就给家里寄回8000元现金。尝到甜头后,他又动员妻子参加修脚培训。他说:“如果我们夫妻俩都在修脚店上班,一个月挣七八千元没问题,脱贫就有保障了。”正是紫阳远元集团的带动,近年来安康每年在外从事修脚产业的群众以万计数,2017年达到3万人,收入12亿元。修脚成为安康著名的劳务服务品牌。
走出去挣钱,带回来发展。近年来,安康农村返乡创业成为一股潮流,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就达到3.7万人。创办经济实体2.5万个,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0万人以上。正是在安康追赶超越的感召下,在新民风的滋养下,这些在异地他乡赚回第一桶金的大大小小的老板们,抱着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朴素想法,返乡再创业,用他们的话,“为家乡尽份孝心。”正是这份“孝心”,为新民风树起了一面亮眼的旗帜。
镇坪欣陕农业有限公司小石茶业的老板石海君就是其中之一。石海君过去在外十几年搞茶叶销售,掌握了充足的高端客户。抱着陪伴父母孝敬老人的心思回到家乡,办起了茶业公司,流转土地兴建高山茶园,开发出“小石茶”品牌,现在公司成为家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企业、贴心企业。在石海君的园区,兜底解决了60余户200多人的就业脱贫问题,使他们摆脱了贫困。
在安康的各个乡村、社区,这些回乡再创业者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归雁效益”,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归雁经济”现象,这群归雁,有力激活着安康农村的新经济发展。
新民风转变安康人,新安康人薪传新风尚
安康的新民风建设,改变了群众观念,打开了群众看问题谋发展的视野,引导更多的群众成为时代新人。
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在210国道边上,以前却少有外人光顾,村里连条水泥路也没有。复转军人杨卫东当选为村支书后,一方面抓转变民风,每半年评一次模范典型,用身边人教育、引导、带动群众。另一方面,带领村民成立了子午道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短短一年半时间,村集体资产总额就达到55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
三十出头的唐甲保是瀛湖风景区游轮的驾驶员,过去,像他一样在瀛湖经营水上客运的农户普遍有一个认识,就是景区与他们是抢饭碗争市场的关系。他们普遍抵制对水上交通进行统一管理。在他之前的思维里,总是把管委会当对手,一个是兵一个是匪,有了你的就没有我的,有什么好谈的?没有想过共同发展。视野改变、观念转变,认识到只有景区做大做强有更多客源才有更大发展后,他们终于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携手合作。现在,唐甲保过去的游轮卖给公司,自己成为公司正式员工。现在他月工资3000元以上,公司给他交五险一金。唐甲保现在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当作风景区的主人,把公司船当自己的船爱惜,把到景区的客人当自己家来的客人。
坐落在316国道旁的恒口示范区雷河社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后,政府为这里设置了垃圾箱,让人们过上了城市生活。可有些居民随意堆放垃圾杂什、乱倒脏水的陋习老是改不了,“老农民住新房”成了一个笑柄,社区一度“脏乱差”十分严重。新民风建设这股新风吹拂雷河社区后,社区针对不良形象,树立了一批正面和反面典型,反面典型通过帮教,新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社区成为恒口镇外来客商最多的地方。雷河社区的变化,也影响了整个恒口集镇环境面貌的改观,近年来,恒口投资热度不断上升,有20余家客商在此投资兴业发展。
从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新民风建设从局部的点上探索,总结提升,向全面推进,几年过去了,新民风建设带来安康城乡社会文明程度的大提升。如今,从农村兴起的新民风建设,伴随着安康城市综合创造,清新的“乡风”也吹进城市的街道、社区。
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基础性、广泛性的系统工程,全市在推进新民风建设中,始终坚持把全面推进与抓主抓重相合,有力推进了道德评议、移民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新民风建设六大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
在倡导“俭”方面,全市有力的刹住来自群众也来自干部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办事从俭”成为安康新民风建设中最有说服力的现象。在倡导“勤”方面,以脱贫攻坚中树立贫困户主人翁意识为抓手,那种脱贫攻坚初期普遍存在的“等着送”“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少了,干群的鱼水关系进一步密切。在倡导“孝”方面,在脱贫攻坚中,以教育和法治两个抓手,坚持贫困父母与儿女并户,避免了把儿女应尽义务扔给政府的恶习。这也成为安康脱贫攻坚工作中一抹暖色。
家风教育、家训传承、家规遵循,是安康新民风建设中又一抹暖色调。全市开展了持续的“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各县区把突出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好家规家训制成匾额、条幅,挂在厅堂。以文化下乡活动为载体,家风教育成为安康群众文化的特色品牌。汉阴“沈氏家训”、岚皋“杜氏家规”先后被中纪委向全国推广。
把载体建设与乡贤文化结合起来,一批过去游离于乡村治理的乡贤人才资源,普遍得到开发利用。“乡贤治理”也成为安康新民风建设的标志性工作。把党员带头与发动群众结合起来,运用“党建+”系统思维,安康的新民风建设融入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凡是事涉新民风建设的事,村里和社区里的党员干部首先带头,说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引着群众干。把抓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市委确定旬阳县为全市新民风建设示范县,牵头负责“六大活动”的市级部门分别以县区创建一个示范点,各县区选择一两个镇或社区创建示范点。市委提出的“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成新风”设想,力道强劲、推进有效,新风民建设正在安康大地上开花结果。
安康的“新民风建设”,花开安康,果结安康,这花这果也香飘远方。2017年7月2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安康推进新民风建设工作给予了批示肯定。同年11月,新民风建设示范点旬阳县金寨镇和棕溪镇王院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金寨镇党委书记任景海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7年9月,全省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现场会在安康召开,会议要求学好用活安康扶贫扶志经验做法,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