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贫困户“结亲” 助力脱贫致富
——陕西省劳动模范 袁修龙
我叫袁修龙,男,汉族,生于1958年1月,现任旬阳县隆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2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我先后从事建筑、装修、劳务等职业,积累了人生的财富。当我看到周围与他朝夕相处的乡邻们仍未挪穷窝、拔穷根,我认为:“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的富!我要与贫困户结亲戚,当一回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2010年,我多方筹措近600万元,于当年10月注册了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建成设施蔬菜1200亩,其中钢管大棚502栋,日光温室20栋,6连栋育苗大棚1个;建设蔬菜交易市场一个,农产品预储冷库500立方米,“农超对接”超市5个
2013年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年末合作社分配利润720余万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合作社于2015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称号。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看到党中央这样坚定的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出台优惠政策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我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再一次下定决心大干一场,我倾其全部家当,再次筹资800万元,建设稻油一体化示范区1580亩,生产优质稻谷1185吨,优质油菜籽316吨;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120亩,建设优质粮油加及设施蔬菜配套加工厂,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114万元,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批又一批的贫困户逐步摆脱贫穷,但还有一些群众仍旧挣扎贫困线上。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充分认识到要彻底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解决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问题,使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于是我结合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主动借鉴实践“借还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全面助推贫困户脱贫。
一是“借棚还钱”。合作社在平河村推出54个葡萄大棚免费提供给该村54户贫困户,并为其免费提供肥料,同时组织杨凌的葡萄专家对这54户贫困户进行为期2天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经过培训后,54户贫困户掌握了一定的葡萄栽植技术。合作社在第一年葡萄产量低的情况下,对这54户贫困户实行保底2000元的管护补贴,在第二年、第三年产量高时,合作社对产品以保底价格回收,大棚葡萄在丰产期产量可以达到3000余斤/棚,贫困户直接增收7500余元。
二是“借仔还猪”。合作社免费向平河村、谢家村102户提供黑猪猪仔,后期将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黑猪饲养技术培训指导,贫困户领养的母猪产出的仔猪,合作社以每只猪仔300元的价格保底回收,每头母猪每年可产20只猪仔,每户每年可增收4000元;贫困户领养的育肥黑猪,合作社将以高于市场白猪价格的20%进行回收,通过黑猪产业带领贫困户增收。
三是“借田还鱼”。为解决技术难关,去年冬季,我前往四川省崇州市、邛崃市、德阳市考察“稻田养鱼”技术,后又到湖北省宜城市、天门市、潜江市对“稻田养鱼”技术进行全面深度学习。采取村集体“统一流转水田,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在马家、卷棚、早阳等村连片发展“稻田养鱼”1000余亩,带动300余贫困户1200多人参与,所产稻谷以每斤高于市场0.8元的价格进行回收,“稻花鱼”以每斤高于市场2元的价格进行回收,亩产增收达2000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群众往往会遇到技术不熟练、管理跟不上、市场把不准、抗风险能力差等难题,我积极配合镇、村,采取“党建+X+贫困户”模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为有效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单打一”和农闲时间增收难的问题,我还新发展了30亩火龙果、60亩羊肚菌、100亩黄花、100亩软籽石榴,带动近400人就业,合作社产、加、销一体格局基本形成,有效解决贫困户日常增收问题。在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合作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打造绿色健康农业产品品牌,“隆科绿园”品牌绿色蔬菜已经在旬阳周边地区享有盛誉,走出了一条发展循环农业、造福一方的致富之路。
下一步,我将继续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不忘初心,继续践行“我要与贫困户结亲戚,当一回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