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
是什么,让乡亲们自发的用“薄礼”和“送行”来表达自己对习近平的敬重和爱戴?又是什么,让一名插队下乡的知识青年用“拉话”和“流泪”来表达自己对乡亲们的难分和难舍。通过逐字逐句阅读《梁家河》,我第一次全面的了解了习近平的知青生活,第一次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与厚道,第一次领悟到了习近平的人格与魅力。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正因为习近平心里装着人民,做事想着群众,时常爱着乡亲,所以当他即将离开梁家河时,“这天,村子里的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习近平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梁玉明、石春阳、吕侯生等12人还步行40余里,来到延川县城。”……此情此景、此心此意,让我心潮澎湃;一行一段、一点一滴,令我泪流满页。
度过四关,克服困难适应梁家河
虱子蚊虫、粗茶淡饭、窑洞土炕、生产劳动等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理想和现实的一落千丈,对于刚刚走出中学校园又久居大城市的习近平等北京知青而言,一开始真是不适应,不少人都想离开,一些知青也确实早早地就离开了。而习近平却能够坚持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1969年到1975年一直住在梁家河,是15个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他在这7年里学到了很多的实践知识,尤其是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里学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真东西。正如习近平说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自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栽秧、锄草、砍柴、放牛、犁地、添火、割麦子、种包谷、打油菜、挖黄姜、挑大粪、担化肥、缴公粮等许多活都干过,许多事都经历过。而艰苦的条件、较多的劳动,倒是培养了我吃苦的精神,磨练了我顽强的意志,树立了我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信念。所以,习近平和乡亲们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啃着窝窝头等所经受的苦累,我这个农村娃还真是能够体会到一二的。
敢想敢干,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
习近平权为民所用,增加粮食源。为了使梁家河粮食增产,解决挨饿问题,他决定改变以前老几辈人在拐沟打坝的做法,计划在梁家河沟口打一座水坠坝。为了消除大家疑虑、为了让王家12户人迁走祖坟、为了加快抽水泵出水口铲土速度、为了使淤地坝安全牢固、为了使施工标准科学……习近平想方设法排忧解难。在他的带动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把这个坝打成了。随后,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坝地出现了。这水坠坝,增加了六十余亩田地。这六十余亩田地,如今仍在生产粮食,造福村民。
想想我地处凤凰山麓老家的村子,1个村3个生产队分布在2条沟4面坡,在70年代初也修过水库。一开始全村的人集中到1队的陈家沟修;修到中途,3队的人觉得修着没益处,闹着要求到贾家沟修,于是村支部书记就把所有人拉到贾家沟修。由于时任村支书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组织不力、劳动力分散、人心不齐、修建不科学,导致两个水库都成了烂尾工程,真是可惜。而习近平在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前,和乡亲们一共打了4处大坝。每个坝都成功了,每个坝都让粮食产量几乎获得成倍的增加。一个地方有一个好领导真是一个地方的幸事啊!
习近平心为民所系,敢为陕西先。为了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将沼气作为推动梁家河发展的切入点。他揣着一定要把沼气办成的信念,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到四川去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回来以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进行研究、施工,排除一个又一个的杂音,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在知青住的院子旁边打成了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沼气灶点火成功后,村子,公社,县里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争睹那神奇之火、洁净之火、节能之火、减排之火、富民之火……随后,被称为“能源革命”的沼气建设在延川县迅速形成热潮。至1975年8月,梁家河共建成沼气池34口,43户社员“做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基本实现了沼气化。当年8月22日,陕西省沼气利用推广现场会在延川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参观了梁家河的沼气池后,习近平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得百花开”,习近平的切入点真是找对了、选准了、做实了。
习近平利为民所谋,实事不间断。他在当选支部书记之前不忘入团初心,不忘入党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本真,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当选之后更是心为民所想,事为民所办,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比如成立铁业社,办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扫盲班,打甜水井……习大大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干出了一件又一件的实事、好事、利民之事、公平之事,实现了自我价值,才使梁家河人民将他念在口中,留在心上。
读书修身,带领人民迈进新时代
习近平说:“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许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都在书里,无须经其同意便可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呢?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读书。”“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比如《十万个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中世纪史》《列宁论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三国演义》《华盖集》《史记选注》《浮士德》《静静的顿河》《母亲》《李尔王》等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回望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人生历程,“读书、修身” 是他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书的滋养下,他不断成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他非常平易近人,衣着、说话、笑容等都很接地气。
在《梁家河》一书的封面上,习近平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正是基于梁家河的锻炼和磨练,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后,无论是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还是“八项规定”“两条例一准则”“脱贫攻坚”的颁布与实施,都是因为他心系国家发展、情系百姓生活。习近平执政后的所作所为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因而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拥护和爱戴。在我的身边,我发现人们都喜欢习近平。党和国家有了担当现在和创造未来的好领导,真是中国人民的幸运和幸福。
《梁家河》一书带给我的感动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阅读当中忍不住还是流了不少泪。我想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位教育干部,今后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公平公正,善谋会干,忠诚履职,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培养,才能无怨于平凡和普通的岗位,才能无悔于价值和梦想的实现,才能无憾于旅途和幸福的奋斗。
(汉滨区教体局 龚甲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