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首页 > 新闻 > 览中国
大熊猫疑因山洪暴发落水溺亡 网友“泪目”
2018-07-05 11:10:37  来源:新京报

 dDhbet365取款(安康新网 + 今日安康)-安康市最全面的综合新闻门户网站

  溺亡的大熊猫。 钟欣 摄
  溺亡大熊猫幼崽胃中有奶 网友“泪目”
  被发现于四川黑水河自然保护区一河滩处,疑因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落水溺亡
  新京报记者昨日从成都市林业局获悉,四川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一只死亡的大熊猫幼崽,经判断可能因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该大熊猫幼崽不慎落水溺亡,后随洪水冲至河岸浅滩处被发现。
  “胃里有奶让人难受,熊猫妈妈再也见不到宝宝了……”因溺亡大熊猫只有半岁,检查时发现其胃里有奶,网友直呼心疼。专家表示,应尽力改善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使其野外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大熊猫幼崽疑为溺亡
  “管护人员巡视时在浅滩上发现大熊猫时,已经死亡”昨日下午,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此前保护区内已经连续多天暴雨。另据成都市林业局发给记者的一份关于此事的情况说明也显示,四川连日来持续遭受今年入汛后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根据该情况说明,7月3日,黑水河自然保护区管护人员张学良沿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小河子沟区域进行巡查观察。13点30分左右,巡查到云华村9社磨子坡处,在小河子沟的河中央河滩上,发现一只已经死亡的大熊猫幼体。
  大熊猫溺亡现场。 钟欣 摄
  张学良当即报告了黑水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保护区管理处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将这只疑似遭暴雨后被洪水溺亡的大熊猫幼崽尸骸送到成都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都动物园)。成都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会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专家连夜检查处理。
  据鉴定报告,死亡大熊猫情况如下:幼崽,半岁左右,雌性,体重14.25kg。头部有2处皮下出血,下颌出血,肺部有大量气泡,胃内有奶,肠道内有已消化的竹叶,脾脏有少量出血点,其他脏器无肉眼病理变化。诊断为溺水死亡。判断可能因2日的暴雨导致山洪暴发,该大熊猫幼崽不慎落水溺亡,后随洪水冲至河岸浅滩处被发现。
  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
  “胃里有奶四个字看得心里难受,半岁大的崽,30斤都不到,可怜的熊猫妈妈再也找不到宝宝了……”大熊猫幼崽遇难的消息发布后,许多网友关注并对大熊猫幼崽遭遇不幸心痛,还发流泪表情表示哀悼。
  网友表示,母熊猫受孕不易,熊猫数量因此稀少,在野外生存非常困难。同时近期四川遭强降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高,危害大,希望野外巡护人员注意安全,也希望野生动物能躲避危险,悲剧不再发生。
  昨日下午,成都动物园一名工作人员称,在园内兽医院医生会同专家做出溺亡的鉴定后,对大熊猫幼崽尸骸如何处理暂不知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的负责人回应当地媒体称,对于这只死亡的大熊猫,保护司将调查清楚死亡原因,大熊猫尸体解剖供科学研究,其皮毛将做成标本供宣传教育。
  大熊猫溺亡现场。 钟欣 摄
  成都市林业局发布通报称,目前正是暴雨季节,成都市各级林业部门将切实加强汛期安全工作组织领导,加大安全监管监察力度,畅通信息预警预报渠道,及时排查治理隐患。提醒要求在山区作业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确保人身财产安全的同时,加强巡护监测,及时掌握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野生动物栖息状况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置。
  ■ 专家说法
  专家:大熊猫幼崽尚无野外独自生存能力
  “大熊猫因生存需要,是具备涉水能力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大熊猫保护专家昨晚告诉新京报记者,熊猫本身会有自我保护意识,面对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等,年轻体壮的熊猫具备较强的规避风险的能力。但被发现的死亡大熊猫幼崽半岁,相当于人类不到两岁,没有断奶,按照生存发育情况来看,它还没有野外独自生存的能力。
  对于是否可以用监测的方式来保护野生大熊独,专家表示,目前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800余只,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及秦岭一带。严格意义上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成年熊猫之间都会有一定的栖息距离,不在一起生活。一只熊猫的栖息地,也就是它的家,大概在4至10平方公里之间,每当繁殖季节或有迁徙,活动范围就更广,给野生大熊猫种群及个体监测带来较大难度。目前,相关领域科学家将科研重点指向野生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性比、迁移模式、繁殖策略等研究开发新型监测方法上。
  据介绍,野生大熊猫一般都生活在保护区内,每个保护区都有自己的管理体制,按时都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巡查跟踪,但不会有太多的人为干预。他称,监管、检测、巡线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杜绝盗猎、砍伐等人为破坏行为最有力的保障。每当遇到生病的大熊猫将会进行救治再放回大自然。
  “保护大熊猫最根本是要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专家认为,目前人类要做的努力就是要改善它的栖息地,让野外的生存地得到保护。比如最直接的建立生态走廊,将破碎的栖息地和比较大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便于基因交流繁衍。另外还要对当地居民加大科普教育力度,让他们也加入大熊猫保护行动中来,他们才是离大熊猫栖息地最近的人,当他们具备更强的保护意识,对野生大熊猫保护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大熊猫溺亡现场。 钟欣 摄
  ■ 盘点
  野外大熊猫死亡事件
  死于同类相残
  2007年2月19日,大熊猫“祥祥”的尸体在野外雪地上被意外发现。经推测,它是与野生大熊猫在领地和食物争夺中,从高处摔下导致严重内伤致死。“祥祥”2001年8月25日出生于四川卧龙,系人类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科学家们计划用大量繁殖的圈养大熊猫补充野生种群,“祥祥”在数以百计的大熊猫中被选中。
  死于人类捕杀
  2014年12月31日,云南昭通市水富县森林公安局警方在水富县太平镇吴某某家中查获疑似熊猫肉8.5公斤及一批冰冻的野生动物死体,经DNA鉴定其中疑似熊猫肉制品来源为大熊猫。随后警方逮捕了家住昭通市盐津县的农民王某两兄弟,查获大熊猫皮一张,猎枪2支,大熊猫头骨、腿骨、油脂、熊胆等。被捕的两兄弟说,是因为发现自家羊圈内的羊被野生动物咬死,带着猎枪和猎犬在森林中追到一只野生动物,猎杀后发现是大熊猫。之后他们分别将大熊猫肉和大熊猫脚掌出售。
  死于动物攻击
  2016年9月27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第一批野化放归个体大熊猫“和盛”在野化放归期间死亡。据了解,大熊猫“和盛”在回归山林之前已通过熊猫基地和熊猫谷阶段的野化适应训练,身处野外环境2个月后,“和盛”所佩戴的GPS项圈发出报警信号,随后发现其已死亡身体有明显外伤。专家确认,“和盛”是由于遭受不明动物攻击,造成全身性细菌感染而导致败血症致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彤
(责编:李璞)